环境调查报告

时间:2025-09-24 09:31:10
环境调查报告15篇

环境调查报告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环境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调查报告1

调查目的:

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前提是要明确职业方向,这样才能合理地进行职业抉择。但要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除了要通过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长处、局限以及其他特征外,还要对于个人条件相对应的各相关职业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进行职业环境分析与评估,了解职业状况、职业要求、发展趋势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因素与职业因素相平衡、匹配,与职业发展机会相适应,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值,最后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抉择,作出自己的职业抉择。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如错行。”婚姻选择与职业选择都是人生中相当重要的几步,对个人的发展影响甚大。正如婚姻需要认真了解结婚对象一样,选择职业也必须先充分认识这个职业。

调查方向:妇产科

调查结果:围绕职业环境评估,我们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组织环境,自身环境,能力要求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在20xx年全球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后,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未来十年内世界经济将转至正常轨道。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模式转型加快,经济模式由过去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竞争机制必将带来的行业兴衰,导致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主体,所以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即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主体。在未来经济社会里,求职者注重职业声望高、回报高的行业,注重知识经济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并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经济贸易国界的消失,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全面素质,才能在未来社会上立足。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回暖,由于地缘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迎来新的发展局面,福建经济将开始全面提速,追赶沿海发达省份,福建医疗行业也将迎来发展高潮,社会对医疗人员需求增加,福建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

事业,以缓解“看病难”问题,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医生能够在福建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2)法律环境。1)自从20xx年金融危机以来,出国留学热潮没减反而尽显高涨。各国政府也借此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高质量的教育及移民的宽松政策,再次吸引了中国留学生的目光。医学生出国深造,已经成为不再困难的事了。

2)新增卫生资源将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福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毕业医学生到基层工作,如近年来福建公开招聘临床医学(含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本、专科应往届毕业生,到全省乡镇卫生院连续服务5年。拟聘的本科生将统一安排到本省三级医院进行2年的临床培训。而专科毕业生,须先通过“专升本”入学考试,再进入3年的本科阶段专业培养和临床能力培训。参训的本、专科毕业生,在学习、培训期间,由省级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本科毕业生再由培训医院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含缴纳各类社会保障金)。对到山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5年的本科毕业生,实行学费代偿制,省级财政给予每人25000元一次性补助。

(3)科技环境。卫生科技工作以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为方向,知识更新、技术流动、成果转化三个环节进一步得到协调整合,卫生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成果推广应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四个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科技支撑条件正加强建设,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卫生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卫生科学研究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优秀领军人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卫生科技团队甚少;卫生科技投入欠帐较多;卫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履艰辛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卫生科技工作的发展。

再过5年,我国将初步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科学、规范的研究示范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

(4)文化环境。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日俱增,不仅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健康和美。人们对服务速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快速、方便的服务成为当今人们的追求。

现代生命的价值和医学的价值决定了医疗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取向,“以人为中心”的医疗文化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未来寻求医学

服务的不仅仅是患者,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的已不仅是传统理念中的病人,还涵盖占人群90% 一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他们期待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开拓健康、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可使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新的服务领域,构筑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开拓新的健康服务产业,更好地体现医疗文化的价值。

二、行业发展

1、现状分析

我国医学职业人力资源现状:

(1)卫生人力总量与分布:

全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超过555万,其中医疗卫生与医技人员440万多,医生近200万(其中医师151万),护士122万。全国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为4.44,卫技人员数为

3.64,医生数为1.65(其中医师数为1.25),护师 、护士数为1.00。地区间存着明显差别,东、中、西部间东部明显较高,城乡间差距更大,卫生人员总数城市占2/3,按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比较城市是农村的4倍。

(2)卫生人力结构:

全国卫生人员90%在医院中,预防保健机构中不到10%;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占45%,护师、护士占31%(其中师、士、员的比例为6:3:1);全国综合医院中卫生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约占40%,中专者近50%,无专业学历者为10%。 我省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现状

(1)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共有人员总数11864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100937人,占人员总数 的85.08%;其他技术人员3069人,占人员总数的2.59%;管理人员4530人,占人员总数的3.82%;工勤人员10106人,占人员总数的8.51%;

(2)与20xx年比较卫生人员总数增加705人,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35人,其他技术人员减少121人,管理人员减少143人,工勤人员增加534人。

  环境调查报告2

调查地点:

xx路xx公园

……此处隐藏15773个字……盼着台风早些光临。

据介绍,水资源的消费大户主要有三: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景观用水。宁波最缺的是城市河网流淌的生态用水,也是市民抱怨最突出的地方。

让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宁波投入50亿元巨资,建起了白溪水库、横山水库、皎口水库等8个“城市水缸”。上百公里引水工程和高速供水环网建成,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65万吨。优先解决了生活用水。

让企业不与民争水!宁波大工业项目密集,用水需求大,市里投入10多亿元建设分质供水管网、中水回用系统,曹娥江引水,新昌引水,市政府每年要从域外买水解渴。生产用水基本满足。

剩下来,还有多少水可供内河“喝”呢?

“如果让我们168条内河敞开来用水,每年至少需要12亿立方水。现实是只能提供1亿立方水,还是在雨水丰沛的年份里。”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管局局长李谦说,这使得宁波内河水的补充和交换只能靠雨水,到了枯水季节,闸门基本不开,河道水体基本上是“死水”。

俗话说,流水不腐。若让河水清起来,先要流起来。实际上,宁波城内的河道常年缺乏源头活水,一般要到雨季才能缓解。

“缺水的时候上游不肯放水,放水的时候往往又不缺水。这就是宁波内河水流不起来的先天缺陷。”专家一语中的。

如何让静水不腐、死水变清,是宁波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问 水

生态水频频告急,寻找污染的真“元凶”,牵住治污的“牛鼻子”

河流污染也许在一夜之间,而水功能的恢复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10年前,大家还在桑家河里淘米洗菜、钓鱼抓虾。”杜师傅在江东桑家社区生活了30年,目睹了桑家河一步一步变成城中村的公共“下水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与西塘河截然相反的画面。四五米宽的河面上,漂浮着塑料袋、旧家具、瓜皮菜叶等各种生活垃圾,水面上一层厚厚的油垢,有些地方长了绿毛,鼓着水泡。

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一幕也在火车东站附近的仇毕河重演。两岸违章建筑参差伸入河道,部分河道已被挤占了五分之四,老远处就能闻到浓浓的腥臭味。

这虽是极端现象,但也非个案。容易发黑发臭的还有江北的江北大河、邵家河、张桂家河,鄞州的孙马河、金家漕河。

放眼乡镇,同样不容乐观。余姚黄家埠镇、小曹娥镇,慈溪周巷镇、横河镇、附海镇、长河镇等不同程度存在地表水劣v类。

“这些河流大多位于城郊接合部和工业重镇,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集聚和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污染严重,有些在生物学意义上已经死亡。”市环保局局长徐畅成说。

内河污染的元凶,主要来自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方面。

从外源污染看,400多万人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有不少排入了内河;有的城中村未经管网改造,地表水、污水直排河道污染水体;有的在装修新房时,把阳台改成了洗衣房,下水管接入了雨水管,雨污合流排放内河;有的沿街商铺饭店,把餐饮废水直接排入江中;有的截污纳管局部发生阻塞、老化、渗漏等现象,造成污水外溢排入河道;有的农村没有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直接排河污染水体;有的工业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偶会偷排偷放。

内源污染主要是水体自腐和淤泥沉积。源头活水匮乏,再加上城市河网位于鄞西、鄞东南和江北三大水系的末端,且相互不通,水体一年交换不到几次。仅靠养殖水草、种植芦苇等生物技术,虽可保一时内河水净,但无法根本消除水体自然生腐。河道长时间沉积的淤泥,每遇到大水,就会起底泛黑。最近3年,内河清淤259万立方米,相当于把每条河平均挖深了0.6米。

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听来听去,各家各有委屈:作为监测部门的环保说,治理权不在手上,舆论为何把污染的板子打在我身上?作为内河管理的城管说,我们是有治理权,但治理的手段譬如水资源的管理权不在我手上。而掌握水资源的水利局则称:水量短缺,调度时也是捉襟见肘,只能先保生活用水,次保生产用水,其后才是生态用水。

当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没有足够重视河流治理。相关资料显示,解放初期,宁波的河网水面率是8%,近年来已下降至5%,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河流已经消失,剩下的河网水系也瓶颈众多,有的还成了“断头河”。

治 水

水要清澈起来,先要干净起来,再流畅起来,齐抓共管都要动起来

欧洲的莱茵河,也曾是一条发臭的“下水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修复,重新焕发了光彩。

上海的苏州河、成都的府南河,都经历了艰难的生态治理,如今呈现清清河水。

对于宁波,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河”姚江,曾经走过的治污历程。

江水浩渺,潮平岸阔。当我们从姚江大闸出发,溯流而上,船行这条正在紧张申遗的大运河中,一路风光旖旎,青山绿水如卷轴般缓缓打开,梁祝文化公园、河姆渡遗址点缀其间,让人恍如回到了陆游笔下“卧听满江柔橹声”的航运和商贸繁盛期。

此情此景,很难让人联想到,仅仅20年前,这是一条差点被工业文明毁灭的大江。

当时,两岸污染企业每年向姚江排放耗氧物质近万吨,从余姚三江口到咸池长达9公里的水体,常年发黑发臭,鱼类品种由50余种衰退到10余种,“姚江死鱼”司空见惯。

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母亲河”为代价!19xx年10月1日起,《XX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专门为一条江制订一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当时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十年治污,八年休养生息,姚江如今干流全线告别v类水,大部分河段水质已恢复到ⅲ类水功能,百里姚江重现水清鱼跃的生态和谐场景。

这场“还母亲河以清流”的成功战役,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最强音,也让我们看到了宁波治水的光明前景。

问题看似简单,解决却非易事。

让水干净起来——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启动三年专项行动,各级党政负责人带头担任“河长”,力求所有河水“零污染”。

治水更要防污。全面实施截污纳管的治本之策,但管网改造需要大量资金。在紧张的建设资金里,在水沟里投钱值得吗?

答案无需多言,关键在于要真正算大账、算长远账,舍得加大资金投入。

让水流动起来——像规划城市道路那样规划河道,像打通“断头路”那样打通20多条断头河,把城市河道“拉直”,让河道形成落差,让循环水流起来。

打通断头河,还要打破生态治理的行政壁垒,构建起一条河流管到底的体制机制。

让水生态起来——树立科学治水理念,把生态水系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防止冲动型的拍脑袋工程。

既要统筹运用控源、截污、治污、清淤、生物修复等手段,综合运用水环境治理的新技术和新举措,又要实施江河湖库联网联调,生态补水活源头,改造河道景观,挖掘“水、文、商”底蕴,打造市民生活休闲的亲水之城。

唤醒“州界多水,水波扬也”的宁波记忆,重现“小桥清流水,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江南,我们每一个市民都要行动起来。在治水攻坚战中,没有旁观者。铁腕治水的大幕已经拉开,向“让每一条主要河流都可游泳”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进发。

《环境调查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