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

时间:2025-10-28 17:17:10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1

《江畔独步寻花》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然的“美”。我把“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761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听到了清脆的啼鸣。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学习写景方法、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二、分析学生,确定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常常停留在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对诗歌的学习方法懵懵懂懂,对诗歌的美点不会品味,对诗歌中蕴含的感情难以体会,针对这首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运用讲述法,情境法等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自学、想象等方法学习。

三、展示流程,剖析设计意图。

(一)新旧联系,解诗题。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然后出示诗题,让学生讲解题目的意思。老师随机指导“畔”的读音和意思。

(二)反复诵读,懂诗意。

古诗言简义丰,音韵和谐,特别适合学生诵读。我要求学生看到诗后,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要求层层提高。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

卢梭说过:“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所以在懂诗意环节我渗透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巧借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基本能疏通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当小老师向大家讲解自己学会的字词或句子。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使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根据我对学情的把握,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戏蝶”“自在”“娇莺”这几个词的解释,这时我针对性的讲析显得及时和精当。最后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试着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三)玩赏诗句,悟诗情。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想象式阅读——是阅读诗歌的好方法之一,它会让你神思飞越,浮想连翩。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一起带着美好的想象来学习这首诗。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那杜甫都看到了什么呢?(明确:压枝低的花、时时舞的蝶、恰恰啼的莺)

现在让我们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吧!指导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想像,从听觉的角度想像,从动景的角度想像,从静景的角度想像。

想象带来了美丽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写景方法,练习了说话,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

老师总结: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陶醉、一起回味在那情景中吧!老师配乐,指名背诵。从最初的要求“文从字顺,节奏正确”到“入情入境”,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渐入佳境。

(四)了解背景,知诗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从诗中体会到的喜悦与赞叹,正是杜甫看到美丽景象的.心情。但是这份喜悦不仅仅来自眼前的美景,要想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还得了解他写诗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这次战争席卷了大片土地,杜甫同人民一起逃离,他的另外一些诗歌,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场战争: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亲身经历了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目睹了叛军的暴行和人民水深火热的恐怖生活。他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修建了茅屋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写于安史之乱平定的时候,诗人有种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所以诗中表现的这份喜悦不仅仅来自美景,还来自稍稍安定的生活,诗中表达着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喜悦再次朗读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五)巩固理解,画诗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长于描写景物的诗,意境优美,能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1、画中有诗。老师出示三幅国画:《咏柳》《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让学生给画面题上诗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2、诗中有画。根据《江畔独步寻花》诗中所描绘的内容画一幅画。学生的笔触也许非常笨拙、稚嫩,但是诗中的韵味像一粒种子,已植入孩子的心田,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2

一.

文章概述

《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独自漫步成都锦江江畔,欣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二.

分析理解

古诗虽离我们较远,但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读诗句,弄懂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处隐藏3028个字……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一:诗中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学法推荐: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词语)

问题二:诗人怎么描写这些景物?想象一下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

学法推荐:默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句读一读,回想自己赏花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行简单的批注。

六、说教学流程

对这课的教学具体是这样的:

(一)利用旧知,激发兴趣,感受古诗的形象美

1、布鲁斯认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捷克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是古诗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在开头设计让学生展示已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学生平日积累了不少,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思维处在兴奋状态,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对新课的兴趣。

(设计理念: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很自然引出新课。)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

所以我要求学生一看到诗后,自己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受这首古诗的语言美)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1、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注释等读懂词句。

2、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读,读中悟,并用“啊,——(景物)真——啊,你看——“的句式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

(设计理念: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同时又训练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赏花的图片、以情读诗。

古诗的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理解古诗的意境美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演示的方法来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此时的感受,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图片、音乐伴奏等多媒体手段,运用直观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的感受、对诗人情感的体验都有明晰的态势,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同时又为朗读垫定了情感基础。)

(四)回归全诗,深化,体会诗情

1、创设情境:

(1)资料再现。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2)齐读课题。

(3)读着这首诗,我们也仿佛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齐读)

(设计理念: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基点,体会诗人的“喜悦”既有看到美丽景色的“喜”,还有生活稍稍安定的“喜”,将学生已经生成的情感体验再度升华,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五)拓展,写古诗画面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把诗歌改成小散文。通过适度的拓展,促使学生走进诗句所描画的意境,滋生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将自己和作者一起融入了美好的春光之中,成了美好春天的一部分,领悟到春天的美好和勃勃生机,从而萌生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江畔独步寻花》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古诗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对整体的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归全诗,整体感知。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六,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这首写景小诗别具情趣,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恰恰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对正常学生来说,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很容易能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但对盲生来说,缺乏视觉感受使他们对春天的感受间接而模糊,影响了他们对诗文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在教学目标当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所以理解意思不难,难的是盲生由于失去了视觉这样一个主要的观察途径,就使得他们对景色的理解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有感情的诵读。为突破教学难点,课前先后三次带领盲生到校园里触摸春天,感受春天,重点观察不同花期、不同品种的花儿,为课堂上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制作了课件,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为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营造优美的、古色古香的氛围,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语引入

用优美的音乐和语言,娓娓道来,达到这个环节的目的——未入诗句先入境。

(二)、理解诗意,品读想象

在这个环节中分成了三个小部分:

1、自学古诗,理解诗意。这首诗内容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所以通过学生自学和交流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指导,就可以了。

2、品读语言,想象画面。这个部分主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理解,再结合学生触摸春天的经验感受练习说话、指导朗读,从而达到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指导吟诵,理解意境。通过听男女声朗读、自由练读、老师引读、个人配乐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拓展阅读,体会感悟

出示两首不同角度描写春天的诗歌,拓展视野,让学生体会感悟。

(四)、回顾感受,布置作业

通过视频回顾自己在观察春天时的感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作业的设计,同样也体现了盲学生对这首诗的独特理解和对春天的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